首先说大家都不是什么天才级别的人物,都没法做出震惊世人的成就,所以就必须按照当前的社会体制一步步的往下走。按照当前这种体制,我们都必须考大学,为了考上大学,所以我们拼命的学习。既然是学习我们就得讲究方法,所以经常会有这位老师,那位同学给我们传授经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著名的木桶效应了。
当我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之后,一时间难以改变延续了10多年的学习方式,所以也就继续保持原有的模式。同样,在大学里经常会有这位名师,那位优秀的学长来给我们分享学习经验,每次经验分享都免不了推荐几种学习方法,几本好书,几个技术什么的。这下好了,经验分享完了,于是我们用这个方法,看看这几本书,再学学这些技术,结果当我们刚要入门甚至还没摸着北的时候,又是一位教授海外归来或者某个学长回母校看看,所以大家又去听他们分享经验吧,分享完经验又该做什么了呢?开始按照新的方式,看新的书,学习新的技术呗。长此以往,结果什么都没学到,到头来什么都不是。
周二晚上的银杏黄答辩弄得我的确很头疼,当然也觉得老师提问提的太刁钻了,不过仔细想想,还是自己描述问题的能力不够,而要想将一个问题描述清除(让不懂的人也能很快的了解),那么肚子里面必须得有。而我们所描述的问题可能说只是一个点,最多是一条线,但为了这个点或这条线我们却不得不得懂得一个面,甚至是多个面组成的立体结构。想到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技术的最终境界就是哲学,因为知道的太多,对于这些庞大的面必须得有东西将其组织起来,而最好的组织者就是我们的思想。
7:00 起床了(完全没睡醒),吃个早饭,然后出发了……
8:45 快铁发车,本想在快铁继续睡会的,结果还没睡着就到了…………
9:10 从火车站出来,转乘公交……对师傅的技术佩服的五体投地,那车做得太爽了……
10:00 到达青城后山脚底,爬山之路就此开始(不过基本都去看脚下的路了,没怎么注意风景,唉……)
12:10 到又一村了,吃了点干粮,继续爬……
14:00 总算爬到“山顶“,本想继续爬的,结果上山的路给封了……所以在上山留了个纪念,切了会水果就下来了……
17:00 终于从山上下来了……终于可以吃饭了……
18:20 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坐上了返回的公交……
18:55 累了一天,在公交上就睡着了,等我睁开眼就到站了
20:30 在火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再次踏上快铁……
21:45 总算到寝室了…………洗个澡,然后开始写大物实验报告,明天要交啊!!!
诶……这个人我认识吗?不认识,不过好像和某某长的好像哦?
当我们判断时候认识这个人的时候,大脑就开始做相似度比较,比对失败,发现我们并不认识,然后又做进一步的比较,然后也许会发现和我们所认识的某某长的很像。也许这是人类固有的一个特性吧,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相似度比较。
要记住一件事,我们可以选择直接记忆或者间接记忆,所谓直接记忆就好比问你的名字,你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知道(如果想了,那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肯定是将自己的名字直接记在大脑中的。而要是问你现在是几点,一般来说你首先想到的是看一看手表(当然,现在一般都是手机了),问什么,因为你自己并不清楚现在的时间,需要借助于计时工具来提醒你,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间接记忆。只有当我们接触到某些人或事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记起来我们需要记忆,那么我们所依赖的这个人或事也就属于目标信息的中间节点。从记忆速度上来说,当然是直接记忆快的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靠这种记忆方式呢?如果可行,那当然好,但是人嘛,难免忘事,所以我们又不得不依赖于间接记忆。很多个信息节点连在一起,也就是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样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记住很多很多的事,然而间接记忆又存在信息节点丢失的危险,一旦某个信息节点丢失,那么其后的所以信息也就随之丢失了。所以我们还需要将同样的信息附着在不同的信息节点上,如此一来信息链也就变成了一张信息网。从而有效的降低因某个信息节点丢失而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