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互联网查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中有多少是我们需要的?又有多少是真实的?

互联网信息的产生也是由人来主导的,我们大都称这样的人为网民,而这些网民又是如何构成的呢?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二章第二节:“网民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网民的构成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性别结构

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小幅上扬。

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图 1 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2. 年龄结构

与2008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更为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更加均衡。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攀升,整体占到网民的38.5%。这部分人群更为成熟,消费能力较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1.1%,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图 2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3. 学历结构

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图 3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4. 职业结构

网民职业结构对比 图 4 网民职业结构对比

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5. 收入结构

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网民收入结构对比 图 5 网民收入结构对比

之所以称这些人为“网民”,我想是因为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网络上,上网成了这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网民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又都是一些毫无社会经验的人群,但是学生这个群体却又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学生这个网民群体中,我们还得继续细分,可想而知,整天泡在网上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或者说这些人还称得上是学生吗?我想给他们冠以“无业游民“一点也不过分吧。想想,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花费于网络吗?我想其他网民成员亦是如此,所以个人觉得但是从网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来区分网民是不够的,在这样的分类之下还得继续细分,细分到目前的各个分类中人员属性。个人觉得这样细分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网民的构成,无论是那个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都是属于这个群体中的好逸恶劳者(想了很久也没想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而这些人的责任心、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是不敢恭维的,或者说由于缺乏责任心,他们压根就没去辨别是非,当在网上看到一篇觉得有趣的文章之后也就毫无犹豫的进行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信息大量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人们经历的各种各样的”门“之后,我想大家都清楚网上所流传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别有多大,或者说压根就是没有的事。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通过互联网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完全成为了可能。

再者,网上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实践报告“、”工作总结“、”社会调查报告”等等,有多少是用心写出来的?它们的真实性有多大?我想更多的都是利用互联网批量生产出来的吧。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使得“剽窃”他人的成果更为容易,在网页上将别人的信息抓下来,再不假思索的做些“适当”的修改,于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新鲜出炉了,再加之时下相当流行的“转载”,使得这些信息得以迅速的传播,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臆造的,无论它是首发的还是经过剽窃之后再加工得到的。如果说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这样的事,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又得进一步打折扣。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虚有性质,使得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沟通障碍,信息接收者也就只能凭借个人经历去理解信息发布者所发表的内容,由于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那么对同一件事的理解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信息接收者也就完全可能曲解了信息发布者的初衷,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然后信息接收者再将原有信息加上自己的“结论”再一次发表,在其他的信息接收者身上也完全可能发生同样的事。大家都知道同一个信息,进过不同人之间的单向传播后,最后得到的信息与最初的信息有什么样的区别。这些信息要是通过互联网来传播,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其结果,真的是难以想象。再加之互联网信息的大量重复,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重复,每个版本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这样一来信息搜索者在查找信息时就必然需要在各个不同版本之间进行筛选,同样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性,使得大家筛选出来的“正确”结果完全不同。

最后从网络信息的管理层面分析,由于网络信息”维护“的需要,使得这些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们不得不对上传的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维护“,但是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或者前面提到的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对同一信息的理解问题,使得网络信息管理者再进行”信息维护“时,必然会产生不可预期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对于这些网络信息管理者们来说又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净化或者叫做同化网络信息,使得公之于众的网络信息都是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由于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差异性,又一次使得网络信息变味……

所以啊,在网上查找信息一定得三思,不一定查到的都是正确有用的信息,我们不能对互联网寄予过多的信任,我们必须辩证的对待互联网信息,科学的对待整个网络。